粉嫩avxⅹxx一区二区_精品亚洲永久_婷婷色九月_日韩尤物在线 - 亚洲成年网

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20年回顧與展望

2015-11-11 作者: 瀏覽數:888

  農業標準化作為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技術基礎,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成效顯著,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標準化體系不斷完善,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標準化工作,通過制定農業標準、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增強全社會的農業標準化意識,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確立了“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發展要求,起到了“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的綜合效益。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安全,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20年農業標準化工作全面推進

  (一)我國農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我國農業標準體系建設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重點,以農業轉型發展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大了農業標準制修訂力度。先后成立91個涉農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集聚了近萬名各方面專家,開展農業標準化研究及標準制修訂工作,不斷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截止2015年10月,共制定農業國家標準2746項,備案行業標準4246項、地方標準17000多項,覆蓋了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檢驗檢測等領域,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地方標準配套,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先后有230項農業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以及工作組秘書處6個,并以我為主承擔起草制定國際農業標準44項。

  (二)我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自1995年開始全國第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工作20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在財政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聯合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氣象局、國家糧食局、國家煙草展專賣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涉農部門,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堅持“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有效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搭橋、農民積極實施”的工作方針,按照“選好一個項目、建設一個(標準)體系、形成一個在龍頭、創立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要求,先后建設了8批4272個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78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000多個縣(區、市),覆蓋了糧食、畜禽、水產、蔬菜、水果等大宗農產品和各地優勢、特色農產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持續發展之路。由單一產品生產加工到區域性綜合示范,從注重產量數量到質量效益并重,從專注農產品生產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從總結推廣先進技術到推動科技創新,從農業生產到農村社會治理,不斷改革、創新、提升。示范規模不斷擴大、示范領域不斷拓展、示范效益不斷提高、示范模式不斷創新、示范能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有65個示范項目被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優秀項目,150個示范區承擔單位以及參加單位被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單位。

  (三)全社會標準化意識不斷增強。示范區建設20年的實踐證明,農業標準化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農產品、食品安全,推動“三農”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認可。各級政府都將農業標準化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給予了充分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各地農業標準化工作。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以“公司+基地+標準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標準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領成千上萬的農戶走上標準化生產之路,在農業標準化的示范推廣過程中用標準規范了生產、提高了效益,發揮了很好的橋梁紐帶作用。廣大農戶通過參與示范區建設,接受多層次、多途徑的宣傳示范, 改變了“開天辟地幾千年,沒有標準也種田”的傳統習慣,農民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科技意識、安全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日益提高,形成了“學標準、講標準、用標準”的自覺意識,有效激發了現代農業發展實現“高效益”的源動力。先后有286人獲得了“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先進工作者”的稱號。

  二、20年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成效顯著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在“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了農業

  提高了產量,保障了供給。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將高產、高效的生產技術固化為可復制的標準化模式,并廣泛推廣應用,有效地促進了糧食的“十一連增”和“菜籃子”工程的實施,保障了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吉林省梅河口市綠色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水稻單產由原來的490公斤/公頃提高到了示范后的580公斤/公頃,年平均總產量比重增加18.4%。河南創建小麥高產萬畝示范區42個、玉米高產萬畝示范區39個,連續8年超千億斤,連續14年居全國首位,新增糧食產量占全國增量的1/3以上。內蒙古馬鈴薯從4000公頃拓展到14700公頃,由15000公斤/公頃增加到34500公斤/公頃以上,可為30萬公頃馬鈴薯提供優質基礎種薯。西藏日喀則春青稞建立示范區3867畝,青稞單產達到4800公斤/公頃,增收114萬公斤。新疆3萬頭泌乳奶牛平均單產由6000公斤提高到7500公斤。新疆10萬公頃棉花標準化示范區,皮棉總產由示范前的8.76萬噸增長到示范后的9.58萬噸。

  規范了生產,維護了安全。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在農產品生產領域,強化產地環境標準、種子種苗標準、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的安全控制標準。在加工領域,強化加工環境、操作規范、包裝材料、標簽標識標準;在流通領域,強化農產品分等分級、貯藏運輸的規范實施,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北京市昌平蘋果標準化示范區,通過示范推廣標準化管理管理技術,提高果實的品質,采取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套袋、摘葉轉果、鋪反光膜、增施有機肥等多項技術措施,提高了果實的品質;在加工領域,強化加工環境、操作規范、包裝材料、標簽標識標準;在流通領域,強化農產品分等分級、貯藏運輸的規范實施,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湖南省花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在飼養過程中,嚴格按照《寧鄉流沙河土花豬飼養技術規程》操作,遵循傳統生態養殖,全程綠色無污染的飼養環境,全過程的標準化覆蓋,讓寧鄉花豬自然生長,保持寧鄉豬的獨特種質特性。同時嚴格堅持防疫制度和飼料添加劑使用制度,確保核心保種群安全、健康;重慶市潼南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以“稻-油”、“稻-菜”模式為主體,實現品種優良化,育秧工廠化,栽(播)機械化,施肥精量化,病蟲防控物理化,產品達到國家綠色標準,走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之路,探索“豬-沼-菜(果)”等模式,全縣建成種養結合示范點6個,生態循環利用面積達8萬畝,示范引領了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提升了質量,培育了品牌。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引導和扶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冊標準化農產品品牌、申報地理標志保護和申請農產品認證,不斷提升標準化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培育了一大批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前七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共形成272個國家名牌,3323個地方名牌,683個地理標志保護保護產品。江蘇省陽澄湖大閘蟹質量特色顯著,美名遠揚;浙江省西湖龍井茶生產標準化示范區,積極打造西湖龍井茶品牌,年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綠茶類),認定了西湖龍井茶的實際生產范圍和西湖龍井茶專賣店面;江西省信豐臍橙素有“華夏第一橙”之稱;山東省蔬菜栽培標準化示范區,黃瓜、西紅柿等52個品種先后獲得“三品認證”(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壽光大蔥成功申報了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七彩莊園”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陜西省蘋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成功培育出華圣等9家蘋果生產名牌企業,極大提高了陜西蘋果的市場美譽度。江蘇省興化稻麥示范區,有30家獲綠色食品稱號,27家獲無公害食品稱號,6家獲泰州名牌產品稱號。河北省辣椒的標準化種植帶動打造出了“悅客”、“康辣美”、“賀老漢”、“紅娃子”等知名品牌,辣椒產業已成為該縣強縣富民的農業支柱產業。黑龍江打造國家名牌15個、省名牌223個、地理標志產品37個,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上海共培育農產品上海名牌20個,已形成“練塘茭白”、“阿強鮮雞蛋”、“海豐大米”、“馬陸葡萄”、“豐科蟹味菇”等5個中國名牌農產品,“愛森”等24個“上海名牌”農產品,擁有奉賢黃桃等7個地理標志產品。浙江培育市級以上名牌產品37個,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共59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江西示范區共有8個產品獲得了江西省地方名牌;7個產品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4個產品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6個產品獲得了綠色農產品認證;12個產品獲得了有機農產品認證。河南示范區的信陽毛尖茶、淮陽黃花菜、新鄭大棗、焦作懷山藥、靈寶蘋果、靈寶大棗等16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好想你牌大棗、天和牌蔬菜等成為行業的領導品牌。重慶示范區累計創建重慶市名牌農產品126個,中國名牌3個,培育無公害農產品468個,綠色食品395個,有機食品71個。

  (二)提升了標準化生產水平,富了農民

  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建立完善了農業生產相關標準體系,引導示范區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帶動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產值的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據統計,前七批標準化示范區的農業總產值比示范前增長81.82%,農民人均收入比示范前增長67.05%。福建省生態茶園標準化示范區,戶均年增加純收入9800元,增幅31%左右。湖南省古丈縣茶葉栽培標準化示范區,茶葉產量上升8.7%,茶農人均收入2.38萬元;廣西紅龍果栽培標準化示范區,畝產由2584公斤提高到3066公斤,人均增收4000元;重慶示范區農戶戶均增收2523元,人均增收1266元,增長率分別為20.5%和21.2%。示范區直接帶動脫貧人口2511人,間接脫貧人口3681人。四川省龍眼種植標準化示范區,人均增收2100元。雅安寶興縣“川牛膝”項目,農戶人均收入也從7965元,提高到10214元,年均增長12%以上。河北省示范前后農民年收入提高了8631元。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肉羊養殖標準化示范區人均增收4670元,比未實施標準化示范相比提高銷售收入290.36萬元。貴州省農民人均年收入由59908.7元,增長到示范后的110679.5元。甘肅省農民人均年增收420元~930元;寧夏各示范區產值平均增加20%以上,帶動了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使農民得到了實惠。

  延長了產業鏈,拓寬了增收渠道。通過實施標準化,把一、二、三產業間相關聯的技術和管理要求進行了有效融合,是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觀光旅游等環節形成有機的聯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2014年江西省泰和烏雞標準化示范區泰和烏雞產品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消化烏雞1000多萬羽,實現產值達10億元,實現稅收8600萬元,養殖戶人均增收1680元。山東省黑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形成了“優質肉牛繁育-養殖育肥-屠宰加工-市場銷售-酒店餐飲-生態農業”的綠色產業化鏈條,目前繁育高檔優質肉牛1.5萬頭,育肥出欄1300頭,60%達到日本和牛A3級標準,并成功在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交易,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河南省鄢陵苗木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創建中,把花木總量、質量、結構、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標準化支撐,推進花木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公司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帶動全縣苗木生產逐步邁向了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道路。也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住宿、藥械花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催生了具有特色的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業,實現了一產與三產的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珠海市斗門區通過建設白蕉海鱸魚標準化示范區,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白蕉海鱸為主體,包括養殖、加工、流通等環節的產業集群,將帶動更多的“洗腳上岸”漁民發家致富。廣東省江門市柑橘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形成了集柑橘種植、果品生產、陳皮深加工與開發利用于一體的完整陳皮產業鏈,陳皮全產業研發、加工、生產經營戶達500多家,使陳皮產業得到集約化和集群化的發展。

  規范了管理,培育了新型農民。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引領示范區農民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實施標準化管理的自覺意識不斷提高。據統計,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每年至少舉辦兩期不同形式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示范區內90%以上的農民都接受過不同形式的農業標準化培訓。隨著農業收入的提升,新一代農民的生產經營理念發生了重大改變,有效支撐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壯大。上海市南匯水蜜桃標準化示范區,聯合6家條件比較好的合作社(公司)成立非法人性質的“南匯水蜜桃”品牌合作聯社,合作聯社成員嚴格按照3個聯盟標準和規范組織果農生產指導、理論授課與實踐操作培訓,有效提高了生產者的標準化能力和水平;安徽省祁紅茶標準化示范區,依托同省茶科所、安農大、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加大員工和茶農培訓力度,提高了農民素質,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北京市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累計培訓35萬人次,直接安置農民工勞動就業120余人;內蒙古鵬程農科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培訓3萬人以上,幫扶帶動農戶3500戶,社會經濟綜合效益達2.8億元。海南共舉辦各類標準化培訓班438期,參加培訓人數達27270人次,印發各類技術標準培訓資料58800份,帶動近4萬戶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四川舉辦各種培訓班、現場會220余場(次),編印發放各類技術資料、技術“明白卡”48萬余萬冊(份),培訓各類標準化技術人員及農戶58萬余人次。云南農民標準化生產意識與技能明顯增強,形成相對穩定的技術服務和管理隊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等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廣能力明顯增強。甘肅省培訓農民37.3萬余人次,發放標準、技術明白紙、配方施肥卡等資料50.2萬多份,示范區的農業投入品和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

  (三)改善了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環境,美了農村

  推動了合理開發利用,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強化了人們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出現了“山頂綠樹成蔭,山腰果樹成林,山下糧棉豐收”的喜人景象,帶動農業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貴州省通過牧草種植,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2.5平方公里,25°以上坡耕地每年每畝減少泥沙流失量0.31噸,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石漠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新疆吐魯番葡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帶動了全地區葡萄產業的發展,葡萄面積的擴大極大改善了綠洲內生態環境,植被覆蓋率已達40%,空氣相對濕度達31%,阻擋流沙和沙塵功能非常顯著;肉羊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采用“圈養+放牧”的方式,充分利用秸稈等農副產品資源,有效地控制肉羊對天然植被的破壞,秸稈過腹還田,實現資源的全面整合利用,顯著改善生態效益。天津濱海鹽土排鹽改土綠化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大面積的農田得到保護,增加了可利用土地的使用面積。內蒙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節水、節肥,減少了古沙地西瓜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量,加大有機肥的投入量,改善了農產品品質,緩解了因過量施用化肥對土壤的破壞,激發了土壤活力,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土地可持續增產能力。上海崇明農田化肥使用強度和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了28.4%和43.8%,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5%,全年空氣優良率更是達到96.7%。廣西香蕉栽培標準化示范區,承引進水肥一體化滴灌施放技術,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使有限的山林得到保護,山變青,水變秀,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重慶璧山縣蔬菜栽培標準化示范區結合生產道路的修建,完善配套農民生活便道、農村飲用水的改善,有效地改變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村的生活居住環境;永川區茶葉標準化示范區大力推廣應用了生物肥料及防蟲網等防蟲、殺蟲技術,示范區單位面積的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有效保護和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江北光大集團奶牛養殖示范區,發動周邊農戶開展優質牧草種植,減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陜西漢濱區蠶桑標準化示范區利用荒山坡地種桑養蠶,農藥使用量降低33%,在綠化荒山的同時保護了生態環境;神木縣長柄扁桃標準化示范區,在毛烏素沙漠上建設了6700公頃生態示范林,防風固沙,沙漠治理成效顯著。青海省使枸杞種植、西瓜的種植區域擴展到鹽堿地、荒灘、沙漠,凈增綠地面積30萬畝。寧夏新增綠地100多萬畝,促進了當地生態系統平衡。在烏魯木齊縣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基礎上開展的標準化示范區,有害風沙天數減少,空氣濕度提高,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已成為烏魯木齊市民休閑、游玩、健身的場所,有效推動了烏魯木齊縣生態旅游業發展。

  建設了美麗鄉村,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觀光旅游等環節形成有機的聯系起來,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形成綜合標準化管理機制,推動了農村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的同時,吸引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美化農村的人居環境,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浙江省安吉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示范區,目前已建成“中國美麗鄉村”精品村164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覆蓋率達100%,開展生活污水處理的行政村達90%,城鎮污水處理受益率達81.1%,12個鄉鎮呈現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安徽省潛山縣國家美好鄉村綜合標準化示范縣,通過農村生活基礎設施、農村生活環境整治、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地方產業支撐、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進行標準化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福建省沙縣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區,強化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突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發展,將水土流失治理、母親河保護、古村落修繕等工作取得的成效轉化為標準,打造了“鄉村有個性、美麗有標準”的福建版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重慶忠縣柑橘標準化成就了“半城山水滿城橘”的文化創意,走出了一條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型發展的標準化之路。

  規范了村級公共服務,提升了鄉村綜合治理水平。按照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目標,試點單位通過梳理,將原本千頭萬緒的村級公共服務和鄉村管理制度、規定等分門別類,匯總形成一套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實現科學規劃、系統管理、規范運行,有效促進農村村級民主、優化村級治理結構,逐步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與城鎮“種類無差異,質量相一致”,農村“五保”、養老、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得到不斷改善。四川宜賓制定并實施《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工作手冊》,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操作記錄檔案,實現試點村實施記錄覆蓋率達100%。湖北棗陽推行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較好地解決了以前農村公共設施只建不管、只修不護的問題。貴州余慶縣通過實施《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規范》、《村莊社會治安管理規范》、《鄉鎮養老院管理服務規范》等標準,構建了“小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大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的防控調處機制,建立了“以防為主,打防控管一體化”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體系,群眾安全感、滿意率測評達95%以上。并通過推行《鎮村一站式綜合服務規范》、《村(居)黨務政務公開基本規范》、《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村級建設規范》、《村務監督委員會基本規定》和《村級組織“一事一議”議事規則》等村民自治管理標準和“一事一議”決策程序標準,使標準化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廣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意識不斷增強,參與社會管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全縣黨務、政務、村務“三公開”達100%,群眾對村委會工作滿意率達90%。

  三、20年農業標準化實施推廣工作經驗豐碩

  20年的實踐證明,要抓好農業標準化工作,必須做到 “七個堅持、七個結合”:

  一是必須堅持圍繞政府發展農業和農民關心的重點,強化對農業標準化的政策支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服務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二是必須堅持協調統一,強化部門聯動,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各項強農惠民措施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推進。

  三是必須堅持建立科學、統一、權威的農業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提升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緊密結合起來。

  四是必須堅持不斷創新,強化市場引導,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強農業、富農民、美農村緊密結合起來。

  五是必須堅持保供給、惠民生,強化過程管理,把農業標準化與保障農產品食品安全緊密結合起來。

  六是必須堅持科技領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提升農業產業技術水平緊密結合起來。

  七是必須堅持多層次宣傳培訓,強化隊伍建設,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與提高農業管理人員、農民標準化意識和應用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四、新常態下農業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形勢下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要在鞏固原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農業標準化工作在“強化隊伍、完善體系、建立機制、創新提升”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強化一支隊伍

  強化農業標準化技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管理,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培訓,支持高校農業標準化學科建設,培養農業標準化各類人才,構建學科齊全、人才層次結構合理的農業標準化技術人才隊伍。

  (二)完善兩個體系

  一是完善新型現代農業標準體系。以農業轉型發展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產業技術體系、投入品安全控制、農產品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等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加快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步伐,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標準技術水平,有效支撐我國特色新型現代農業發展。

  二是健全農業標準化示范與推廣體系。繼續以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廣泛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構建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全覆蓋的區域綜合標準化推廣體系,不斷提升輻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標準的實施推廣,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建立三個機制

  一是建立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協調推進機制。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多方位聯動,建立科研成果與標準制修訂、標準化宣傳與標準化推廣、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協同發展的工作模式,助推農業標準化工作高效開展。

  二是逐步建立農業標準化反饋機制。通過建立農業標準實施驗證平臺,拓展農業標準化試點、示范信息反饋渠道,使標準制修訂與實施推廣緊密結合,進一步提高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

  三是健全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激勵機制。通過推動各方面對農業標準化政策、投入的支持,以及引導創建農業標準化產品品牌等方式,逐步健全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激勵機制,形成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內生動力,保持農業標準化工作活力。

  (四)創新四個提升

  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努力在智能農業、農機裝備標準化等領域不斷提升;通過創新農產品流通工作,促進農產品產地市場標準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通過支撐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推動農業清潔生產標準花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多功能經營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標準化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責任重大而光榮。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尤其是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工作既是努力踐行“三嚴三實”重要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基礎工作。我們一定要振奮精神,扎實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推薦新聞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詢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