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巴西環球新聞網16日報道,巴西衛生監督局批準注冊了一項測試,它可以快速檢測出“寨卡”病毒。根據加拿大生產方Biocan醫療生物技術公司的消息,這種檢測技術可以在15到20分鐘之內得到結果,它也是第四種得到巴西衛監局認可的病毒檢測技術。
這項測試并不直接檢測病毒,而是檢測血樣中的兩種抗體“lgC”和“lgM”。通過這種方法,即使被測者體內的病毒已經被消滅,也可以知道此人是否曾被感染。在此前批準注冊的3種測試中,有兩項也可以在病毒被消滅后檢測出受測人是否曾攜帶病毒。
巴西衛監局透露:“加拿大Biocan醫療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這項產品利用了攜帶并釋放抗體的消化纖維素膜,每一個抗體都會使這種膜反應生成一條紅色頻帶。”
目前檢測“寨卡”病毒的方法是聚合酶鏈反應(PCR),它可以檢測出病毒的基因序列。但是PCR只能在2到7天內得到結果,而在此期間發病癥狀已經顯現。
與衛生部有合作的實驗室表示,“寨卡”病毒導致了小頭病數量增多,病例主要分布在巴西東北部。小頭病會使初生嬰兒的頭比正常偏小,并且多數會造成智力低下。
殺幼蟲劑吡丙醚繼續被禁
15日,巴西南大河州衛生部宣布,繼續禁止使用殺幼蟲劑吡丙醚以供人類使用。在13日媒體將被用來殺死埃及伊蚊的吡丙醚與小頭病聯系起來后,衛生部便開始實施禁止措施。衛生部與吡丙醚制造商住友電木(Sumitomo)化學實驗室都對禁止措施做出了回應,稱并沒有科學證據證明該藥品與小頭病有關。15日,南大河州州政府的多個部門召開了會議,決定是否繼續禁止使用吡丙醚。
“我們決定繼續禁令,禁止使用這種殺幼蟲劑。環境部、自來水公司、工程與衛生設施部、環境檢測技術部門和水資源控制部門都參與了決定過程。”州政府衛生部部長、國家衛生部長委員會主席若奧·加巴都·杜斯·雷斯如此表示,他還說此前吡丙醚只在全國小范圍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