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CL31:2011《內部校準要求》,是CNAS首次對檢測實驗室內部校準工作進行了規范,用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測量溯源性。
“內部校準”與“自校準(Self-Calibration)”是不同的術語。
內部校準:在實驗室或其所在組織內部實施的,使用自有的設施和測量標準,校準結果僅用于內部需要,為實現獲認可的檢測活動相關的測量設備的量值溯源而實施的校準。
“自校準”一般是利用測量設備自帶的校準程序或功能(比如智能儀器的開機自校準程序)或設備廠商提供的沒有溯源證書的標準樣品進行的校準活動,通常情況下,其不是有效的量值溯源活動,但特殊領域另有規定除外。
自檢:好象沒有官方的定義,是實驗室內部校準的通俗叫法,就是實驗室內部自己檢定或校準。當然有些設備開機后也會有自我功能診斷,如電腦只有完成自檢程序才能正常開機,這也叫“自檢”。不過你所說的自檢是應當從校準意義上來說的。
內部檢定:是需要建標的,且要通過質監局中計量部門的建標考核和發證。
內部校準:企業內部需要自行建立校準規程。但是,校準用的的標準器必須經過檢定或校準合格(按照量值傳遞規定)。
也就是說檢測實驗室只做檢測,申請認可只需申請檢測項目,CNAS評審組中只安排檢測專業的評審員。內部校準檢測實驗室除了檢測以外還對自己的儀器設備進行內容校準,因此,在申請認可時既要申請實驗室認可,還需申請內部校準實驗室,CNAS評審組中會安排對應的校準專業的評審員。
如果進行內部校準的實驗室不同時申請內部校準實驗室,那么內部校準涉及的檢測項目CNAS不予認可。
檢定:查明和確認計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動,它包括檢查、加標記和(或)出具檢定證書。
校準:在規定條件的一組操作,其第一步是確定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相應示值之間的關系,其第二步則是用此信息確定由示值獲得測量結果的關系,這里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相應示值都具有測量不確定度。
期間核查:根據規定程序,為了確定計量標準、標準物質或其他測量儀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狀態而進行的操作。來自(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
一、實驗室對使用的測量設備實施內部校準的,其體系文件應覆蓋CNAS-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和CNAS-CL2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在校準領域的應用說明》的要求。
二、實施內部校準的人員,應經過相關計量認真知識、校準技能等必要的培訓、考核合格并持證或經授權。
三、實驗室實施內部校準的校準環境、設施應滿足校準方法的要求。
四、實施內部校準使用的標準設備(含標準物質/標準樣品)應滿足以下要求:
實驗室應按照校準方法要求配備標準設備和輔助設備;標準設備的準確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一般應優于被校準設備的3-5倍;個別專業要求達到10倍;標準設備應經校準或檢定;一般情況下,標準設備不允許內部校準。
五、校準實驗室的主要校準設備、對校準結果有顯著影響的設備,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內部校準。
六、內部校準所用方法,應優先用標準方法(國際、國家、行業、區域組織等發布的方法),當沒有標準方法時,可以使用自編方法、廁靈設備制造商推薦的方法等非標方法。當使用非標方法時,應經過驗證和確認。非標方法的技術要素應符合《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JJF1071-2000)的規定。
七、內部校準的校準證書可以簡化,或不出具證書,但校準記錄的信息應符合校準方法和認可準則的要求,如應包含測量不確定度、環境條件、標準儀器溯源等,并滿足對被校設備計量確認的需要。
八、實驗室的質量控制程序、質量監督計劃應覆蓋內部校準活動。
九、相關法規規定數據前置鑒定管理的測量設備,應按規定檢定,且其檢定周期、檢定項目應符合檢定規程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