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將于4月22~23日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直面我國食品安全的三大熱點、難點問題——微生物污染、原料溯源、食品摻假。
據悉,自2010年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連續5年在京舉辦“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大會致力于為中國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鑒、交流,國內外專家智慧及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為我國政府監管、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助力。國內外優秀企業的積極參會,更強化了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擔當意識。
“國際巨星”云集聚焦食品安全
據悉,此次大會已邀請諸多國際權威機構的知名專家來華,分享國外有效應對食品安全的管理經驗與治理措施,共同探討中國食品安全的現實情況及所面臨的挑戰。
美國原國務卿賴斯與希拉里·克林頓的科技顧問、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2012)尼娜·費德羅夫(Nina V. Fedoroff)女士將受邀出席并作大會報告,尼娜·費德羅夫女士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哈克生命科學研究所“伊凡·普尤”教授以及金·阿布杜拉科技大學(KAUST)杰出訪問教授。作為一名植物基因專家,她于200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的最高科學獎,由美國總統頒發,每年一次,獲獎者每次不超過20名)。 來自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的弗雷德·蓋爾(Fred Gale)博士將在此次大會上就食品安全帶來的經濟損失作大會報告。
與此同時,美國農業部原副部長、IUFoST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任筑山博士,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帕特里克·沃爾(Patrick Wall),國際微生物標準委員會(ICMSF)主席馬丁·科爾(Martin Cole),美國農業部農業納米技術國家項目專家陳宏達博士,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FT)副主席、全球食品可追溯中心(GFTC)主任威爾·費舍爾(Will·Fisher)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新山陽子教授等諸多國外權威專家將受邀出席并作報告,與中國科學家一道,直面中國食品安全深層次問題,共同探討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為中國政府建言獻策。
瞄準難點為食品安全“對癥下藥”
據了解,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解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預警、食品摻假與鑒別、微生物污染與快速檢測技術等將成為2015年科技界與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及難點。鑒于此,本次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將通過設置大會報告、專題研討以及培訓班的方式瞄準熱點,回應難點,為食品安全“對癥下藥”。
從全球范圍來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日益成為科技界與產業界關注的焦點,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諸多措施中,構建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成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消費者信賴的重要手段,如何正確構建并應用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保障食品安全亟待食品科技與產業界的正確引導。此次大會將邀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全球食品可追溯中心、歐洲可追溯研究中心的專家以及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共同舉辦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培訓班及專題研討會議。
對于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構建,本次大會將邀請來自國家相關部門的專家解讀新法并介紹標準體系構建的有關情況。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重點監管工作已從監督抽查、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前移至風險監測與風險預警,每年國家食品監管部門均會就各領域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監測并發布預警信息,如何借力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預警信息,通過與標準有效對接,完善行業自我監管程序,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水平與能力,成為新形勢下亟待關注和加強的重中之重。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食品安全應重點關注的領域,與此同時,隨著諸如“馬肉風波”、“狐貍肉風波”、“蜂蜜添加甜蜜素”等問題的頻繁曝光,食品摻假也成為今后應高度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何有效應對微生物污染、食品摻假,提供科學、高效、便捷的檢測新技術已迫在眉睫,也將成為本次大會重點討論的問題之一。